欢迎访问 必一体育运动_bsports必一中国!
油纸伞名为“米蓝”,直径长3米,由杭州人刘伟学和外国人克里斯等人历时3月制作而成后远渡重洋,一路杀进了巴黎M&O展览、米兰设计周展览和雅典博物馆。
“米蓝”纸伞是东方非遗技艺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融合的工艺品,蔚蓝如晴空的油纸伞,在国际舞台上走出了东方美的韵味,在场的外国人无不击节称赞。
刘伟学对华小妹说,尽管每把伞的价格卖到了8400元,制作周期漫长,运费也昂贵,但国外订单依然应接不暇,甚至有老外一口气订了10把“米蓝”。
这把濒临失传工艺制作而成的纸伞,是如何成为让老外不惜斥巨资、等待3个月也要拿下的“香饽饽”呢?
1990年,刘伟学在浙江余杭区西坞村出生。刘伟学的童年印象里,爷爷刘有泉对老底子的手工艺饱含深沉的热情。
鳌鱼灯本是盘古村的传统灯彩,这批灯彩分为座灯和行灯,后因制作成本太高,其他灯逐渐失传,唯独鳌鱼灯流传至今。
制作鳌鱼灯的手艺已有180多年历史,由于后继无人,这项手艺濒临失传。想要复原鳌鱼灯并不容易,但刘有泉翻阅古籍、四处寻找匠人,铁了心要将鳌鱼灯龙头戴冠的场景复原。
最终,一只身长1.5米龙头鱼身的鳌鱼灯架被造了出来,随着村民们的翩然起舞,鳌鱼灯在漆黑的夜晚中熠熠生辉。
刘有泉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人,他是村里为数不多读过书的人。当年村里仅有2人上过中学,刘有泉便是其中一个。
在他的童年记忆里,人们下雨时总是撑着一把油纸伞,密密麻麻的雨滴落在桃花纸糊的伞面上,淅淅沥沥的雨声悠长而动听。
1977年,油纸伞停产,余杭纸伞传统工艺也因此近乎失传。1982年,刘有泉不忍见油纸伞技艺失传,便萌发出要把老手艺恢复的念头。
油纸伞工序复杂,民间有“工序七十二道半,搬进搬出不消算”的说法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会制作油纸伞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。
制作油纸伞所需的原料“毛竹”遍布整个村落,距村落30公里外的地方是当年李安拍摄《卧虎藏龙》竹海时的取景地。
西坞村的毛竹肆意生长,但当地却找不到一个懂得加工竹子的师傅。百里开外的富阳鸡笼山村倒是有懂得加工的师傅,刘有泉背上行囊,徒步行走山路到遥远的鸡笼山村,仔细挑选了100多把伞骨,以一己之力扛了回来。
有了制作纸伞的原料,刘有泉信心满满,他正准备大干一场时,村里却给他安排了建设村基地的工作,他们想让爷爷带领村民去挖水井。
2006年,时年63岁的刘有泉没有选择退休安享晚年,他拿出攒了多年的老本去建手工工厂,就为了他心心念念多年的余杭纸伞。
刘有泉头发鬓白,但眼睛炯炯有神,他的脸上笑意斐然,语带骄傲,充满着对余杭纸伞未来无限的畅想。
所以父母不明白,为什么老爷子要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产物而较线月,杭州当地的纸媒《城乡导报》上刊登了一则报道:《寻找制伞师傅恢复“余杭纸伞”》。
这篇报道将临近失传的“余杭纸伞”重新拉回了人们的视野中,文章中的主人公正是刘有泉,他想借助媒体的力量寻找制伞师傅。
在刘有泉的号召下,63岁的房金泉、62岁的陈月祥、60岁的沈丽华和73岁的孙水根,这5位年龄加起来近400岁的老伙计们聚在一起,打算重拾余杭纸伞的光辉。
2011年,意大利人克里斯和张雷夫妇来到浙江西坞村拜访刘有泉,只为了学习余杭纸伞的传统工艺。
学艺途中,克里斯和张雷夫妇用胶水将桑皮、山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皮纸湿透后,一层层糊在伞骨上,他们尝试在没有框架的前提下,将油纸伞的“湿糊”工艺制作成一张纸椅。
2014年,刘伟学从杭州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系毕业,他在杭州找了份室内设计师的工作实习。工作稳定下来后,每个月行情好的话,赚个一两万不成问题。
按照父亲规划的道路,在杭州工作1年后,父亲会给他开设计公司,父亲原本开的家装公司也能帮他承包工程。如此下来,刘伟学的人生自然是康庄大路走到底。
刘伟学并不想按照父亲规划的道路走下去,这种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,并不是年少时的刘伟学所憧憬的。
刘伟学上初中后,每到寒暑假都会回老家看刘有泉做伞。刘有泉好像会变魔术一样,翠绿的竹子在他手里会变成一柄柄伞骨,素净的桃花纸也会变成花样繁多的伞面。
2016年,刘伟学和克里斯等人联合制作了一把名为“米蓝”的纸伞,再次登上了米兰设计周的舞台。
许多人会因为购买了刘伟学制作的纸伞开始期待下雨天,老底子的东西并非一贯的“暮气蔼蔼”,刘伟学将油纸伞改良成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样式,成了年轻人中流行的“潮牌”。
对话的最后,刘伟学告诉我,他现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孩子,他时常会把年幼的女儿带到纸伞之家。因为女儿和他还有爷爷一样,都很喜欢画画。
刘伟学摸了摸女儿的脑袋,语带怀念地说:“现在孩子年纪还小,再大一点可以让她看看爸爸是怎么做伞的,就像我小时候看爷爷做伞那样。”
Copyright © 2018 必一体育运动_bsports必一中国 版权所有